石家河镇:多点发力 拓展文旅融合新成效 -z6尊龙旗舰
开场语: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天门市人民政府网和天门网联合举办的“在线访谈”栏目。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策解读,促进互动交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打造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我们本期节目邀请到的访谈嘉宾是天门市石家河镇党委副书记余晨,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有请余书记与各位网友畅谈石家河镇在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举措和新成效。
主持人:余书记,您好!
余晨: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非常高兴能通过“在线访谈”栏目,与大家进行在线交流。在此我谨代表石家河镇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石家河工作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持人:请您简要介绍下石家河遗址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余晨:石家河遗址位于长江中游腹地、江汉平原北部与大洪山南麓结合处的山前地带,地处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东南距天门城区约16公里,隶属石家河镇镇北的土城、龙岭、先丰、马溪四个村居。主体位于东西两河之间,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由40多处遗址点组成,年代跨度距今6000—40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的分布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附属聚落最多、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大型城址聚落遗址。
石家河遗址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一是区域典型性。据考古表明,当时的石家河城址及其周边的聚落,家畜饲养已经较为广泛,稻作农业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生产经济,城址营建、制陶、玉石器、竹木器等加工技术十分成熟,且已出现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有大型祭祀场所……充分说明了石家河古城是全区域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二是影响广泛性。石家河文化以石家河遗址为中心,不断向外传播,形成了较大的文化影响空间,其大致范围是,西进三峡,北到河南南部,东抵大别山麓,南至湖南的洞庭湖一带,总面积达到26万平方公里。三是地位重要性。石家河遗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城市文化、陶器文化、酒器文化、文字符号等的起源地,是三星堆文化、楚文化的重要源头,是玉器文化的巅峰期和转折点,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主持人:加强对石家河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石家河镇在拓展文旅融合发展中,是如何做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呢?
余晨:石家河镇拥有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石家河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好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石家河镇按照“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弘扬文化、改善民生”的思路,统筹考古发掘和项目建设,抓好石家河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着力推动文旅融合。
(一)坚持应保尽保,提升遗址保护管理水平。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石家河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各部门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遗址保护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实行严格的保护红线管理,明确保护范围、具体管理、责任体系等内容,区域内项目建设和农业生产按标准执行。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加强石家河遗址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结合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对接北京农道联众、北京清华同衡完成了石家河遗址农文旅项目规划和镇区国土空间规划。三是提升管理效能。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次组织镇村干部赴湖南城头山、京山屈家岭、武汉盘龙城等地参观学习,了解先进的管理经验;探索推行数字化管理模式,强化科技赋能,在土城村三个路口新增3对双向摄像头,建立数字治安系统,对遗址区域内治安维稳起到了保障作用。
(二)让文物活起来,加速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征迁进度,助力遗址建设。完成遗址核心区一期77户征迁任务,规划建设何家嘴还建区,完成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加速推进核心区二期征迁,正在开展三房湾环境整治。二是整合镇村项目,改善人居环境。结合天门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开展了遗址区域内水环境整治,完成了石家河镇老东河、老西河河道清淤升级改造工程;以遗址核心区为中心,打造了土城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分梯次实施了马溪社区、先丰村、石家河村美丽乡村项目;借力“擦亮小城镇”建设,大力开展镇区环境整治,重要节点打造石河印象、彩陶之初、稻作文化等景观设施,改善遗址周边环境。三是积极尝试探索,发展文旅产业。以我市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为契机,将“挖掘文化底蕴,讲好遗址故事”作为突破点,积极融入石家河、佛子山、黄潭农旅产业融合循环圈,对接龙头企业在石家河镇进行文旅产业试点,盘活石家河步行街,打造上古文化特色小镇,不断夯实文旅产业发展基础。
(三)做好宣传文章,激发遗址文化全面觉醒。一是用好现有平台。按照“高起点策划、高平台推广、多形式解读”的方式,利用石家河考古工作站、石家河发布等现有资源讲好石家河文化故事,已开发出以玉凤、玉龙、玉虎、神人头像、虎座双鹰为原型的五件套文创产品,正在研发第二批文创产品。二是加强宣传推介。配合央媒、省媒等平台报道石家河遗址考古发现、出土玉器以及文明成果,邀请省、市新闻媒体开展了多次融媒体直播活动。三是阐释文化价值。成立了石家河文化研究会,并依托石家河中华诗词楹联学会,系统研究石家河文化起源、发展和进程,提炼石家河文化内涵,为石家河文化定性定位,打造石家河文化品牌。
主持人:了解到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请您为我们介绍下最新进展,并谈谈石家河镇在这一方面是如何做好保障工作呢?
余晨:目前,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其中三房湾遗址展示工程项目已建设完毕,正在进行三房湾遗址建设区域的考古发掘;石家河遗址博物馆项目按照5a级景区规划建设,计划总投资约3亿元,预计6月底动工建设,明年建成使用。整个博物馆总用地面积为142亩,总建筑面积约11500㎡,内部规划有展陈厅、多功能厅、文物库房及办公区域等设施。
围绕市委关于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定位,石家河镇将石家河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视为地方党委政府承载的历史使命与促进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核心举措,坚定不移地聚焦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启动遗址二期征迁工程,倾力确保遗址博物馆按期竣工。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高效推进征地拆迁。在市委、市政府和遗址公园建设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成立以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核心,构建了由1个常务工作专班和8个拆迁工作专班的分组包保体系,确保了责任层层压实、工作细化到人、任务精准到户。目前,我镇已全面启动石家河遗址二期征地搬迁和还建区建设工作,确保群众妥善安置,为遗址博物馆建设腾出空间。
二是科学调度工期,精准服务项目进度。分解前期准备、还建区安置建设、拆迁工作拆腾等工作任务,制定拆迁倒排工期表,并采用清单管理、销号执行的方式,每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实时跟踪项目进展,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确保房屋调查评估、还建区报批报建等各项任务精准落地。
三是密切协同联动,共建美丽遗址公园。积极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化和旅游局以及各施工方紧密协作,多次就图纸设计、项目方案、整体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现场勘查,共同协商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不断完善镇、村级基础设施,并积极融入石家河、佛子山、黄潭农旅产业融合循环圈,力争将石家河遗址打造成为一个集文物考古、科学研究、文物展示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荆楚文化地标。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